核心提示
河源作為地處東江流域和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客家聚居地區(qū),擁有2000多年的客家歷史,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,逐漸形成了地域文化特征明顯的特質文化符號,本欄目將持續(xù)推出天下客家第一城、天下客家第一井、天下客家第一塤、天下客家第一戲、天下客家第一燈、天下客家第一酒、天下客家第一湯、天下客家第一技河源客家八大特質文化符號。本期為第一期。
在廣東,尋找客家文化源頭將從哪里開始?有2000多年歷史的佗城當仁不讓。
公元前214年,龍川始建縣,區(qū)域包括現(xiàn)在的龍川、興寧、五華、河源、和平、連平、新豐、陸豐、紫金全境及揭西、平遠、尋烏等縣的部分地區(qū),佗城作為縣署治所。處于全縣疆域的中央。在漫長的封建帝制時代,它是歷代王朝控制粵東北地區(qū)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佗城稱謂由來已久,唐代就有“趙佗之城”的說法,宋代又稱“尉佗城”。如今廣義的佗城指基層一級行政區(qū)域——佗城鎮(zhèn),它以佗城圩道為中心,輻射17個村。這是1952年劃定的佗城區(qū)演變而來的。狹義的佗城指具有2000余年建城歷史的“趙佗之城”,即首任龍川令趙佗的治所,以及歷代龍川知縣、循州知府的治所。
秦漢重鎮(zhèn),唐宋名城
自秦漢至明洪武時期,佗城是歷代王朝控制粵東北地區(qū)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
自公元前214年秦軍平定南越在龍川置縣后,唐宋王朝在河源地區(qū)設置循州府。因此不少重臣名士南遷入境,或留在龍川工作,或稍作停留。韓愈、李商隱、蘇氏兄弟、吳潛、文天祥等人均在龍川傳播過中原文化,留下大量文化瑰寶,這對于龍川文化的發(fā)展無疑具有很好的作用。
客家開基首聚之城
市委宣傳部副部長、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蔣武生在其《河源客家特質文化符號》中寫道:客家民系的形成,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。而秦末以來中原王朝特別是秦漢帝國對嶺南地區(qū)的移民,開啟并促進了嶺南客家先民的形成過程。
據史考:公元前221年秦統(tǒng)一六國后,秦軍兵分五路開始平定百越。趙佗率50萬大軍平定百越后,就在佗城設置縣治,并成為首任縣令。其間趙佗上書,“求女無夫家者萬五千人”,即1.5萬無夫家的青年女子至嶺南?!扒厥刮举⒂馕鍘X攻百越。尉佗知中國勞極,止王不來,使人上書,求女無夫者三萬人,以為士卒衣補。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。”這些將士、民女即成為了嶺南的客家先民??偠灾?,秦朝軍民徙留嶺南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的主體,此次以趙佗為首的,以古龍川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居點就是佗城。
嶺南文化根基之城
趙佗開創(chuàng)的南越國只傳了5世93年,卻是嶺南文化最為重要的奠定和成形時期。兼容并蓄、勇于開拓、大膽革新、崇文尚學等文化特征都可以在趙佗時代的嶺南文化中找到淵源(鐘偉武《客家河源與天下客家》)。
趙佗所建佗城,為古龍川播下文明的種子,在這里,中原文化逐漸與百越文化交融。隨后趙佗走出龍川,任南海尉直至建國稱王,促進了嶺南文化的萌芽和發(fā)展。趙佗在任龍川令的6年多時間,采取了“墾辟定規(guī)則”、“和輯百越”等治理措施,實行道德教化,奠定了嶺南文化發(fā)展根基,為其開創(chuàng)南越國積累了經驗。 (崔漁)